10年后,云计算已步入成熟期。回首,没有哪一年的竞争比今年更激烈。老生常谈的价格战还在延续,并不常见的直指对手的商业行为在变换着上演,To B市场的套路越来越像To C。

这样做,对吗?我没法给出答案,我不能说他们做的是错的或者对的,因为我不比他们聪明,只能透过一些侧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为此,日前大数网就企业目前的上云情况采访了一些企业CIO,主要是传统行业,包括机械、制造等。

总的来看,企业上云的情况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乐观,上云企业的比例绝对算不上高。至于不上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云还无法与企业应用做完美适配、企业应用比较简单上不上无所谓、数据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等。换句话说,要真正迈向云时代,云服务商要做的、能做的还有很多。

这也是刚刚结束的由UCloud主办的Think in Cloud 2018 (以下简称TIC 2018)大会想表达的主旨。UCloud CEO季昕华在演讲中提到,“云分两种,一种是从来不与用户竞争的云,一种则是经常与用户发生竞争的云,我们就是前者。”

虽然这句话直接反映的是UCloud中立云服务商的身份,但实际上还有一点没有特别说明,那就是UCloud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能更多为客户着想,说到底不涉及竞争就不必留一手,只有客户发展好了,UCloud的未来才能更好。在我看来,这就是UCloud能成功发展至今的精髓所在。如何理解?

先看第一个关键词——“中立”

云计算市场强者如云,阿里、腾讯、华为、AWS、微软……拼体量、拼价格的话,恐怕没有哪个创业公司能活下来。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些年倒下的云计算企业不计其数。UCloud凭什么生存到现在,还活的不错?提供差异化价值是核心,根本在于中立。

互联网行业无疑是最早一批拥抱云计算的,从UCloud的客户增长轨迹也能看到这一点,2012、2013年主要是游戏客户,往后是移动电商客户、O2O客户、直播客户、互联网教育客户、互联网金融客户,尽管每年都会变化,但本质离不开互联网。

而互联网行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要么很快就成长为巨头,要么很快死掉,企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果BAT做了你的业务,你会怎么办?站队是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他们都很焦虑,季昕华对此深有感触。在演讲中,他甚至打趣道,创业前被称为小季,创业后就成为了老季,头发也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立的身份定位让UCloud成为了巨头之外一个不错的选择,UCloud也借此拿下第一批客户并不断发展壮大。某种意义上,中立可以称之为UCloud的一块敲门砖。

再看第二个关键词——“更好的服务”

只凭中立能源源不断获得客户吗?显然不现实。所以如果说中立帮助UCloud掘到第一桶金的话,那接下来客户的不断增长靠的就得是硬实力了,也就是更好的服务。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服务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产品、服务、响应能力等。

更好的服务如何体现?季昕华举了三个例子,分别对应UCloud关注的三类梦想者:互联网创业公司、传统企业、政府。

互联网领域,以快看漫画为例,基于UCloud的海外节点,以及境外APP Store审核加速方案,其快速实现了由国内向海外的业务拓展。

在帮助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上海宝钢的例子很典型。UCloud帮助其下属子公司欧冶云商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四合一,从一个服务于内部的企业,变成面向整个行业的开放性平台,从而带动宝钢甚至整个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在与政府的合作中,UCloud积极践行安全、自主、可控的理念,其帮助国防科大构建的面向全军的军事职业教育平台,支持30万用户在线,可做到完全自主可控。

这里讲一下UCloud对自主可控的理解:第一,整个系统是自主可控的,代码是自己写的;第二,整个创始团队、管理团队是中国人,是自主可控的;第三,股东、股民也是中国人,也是自主可控的。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

三个例子,没有正面讲什么是更好的服务,但似乎又说了很多,客户满意就是最好的证明。

 UCloud的梦想如何实现?

UCloud的初心是帮助梦想者实现梦想,这样的梦想靠什么支撑?或者说如何落地呢?答案可以总结为三个词:方向、投入、合作。

如果只看表面没有什么特别,所有企业都在强调这些东西。但如果分析落地情况,UCloud还是做出了很多差异化的东西。

方向决定行动。2017年UCloud调整战略方向为“CBA ”(Cloud、Big Data、AI)。随即在大数据层面,推出了一个安全屋产品,它是一个数据流通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据所有权和数据使用权的分离,并且确保数据不泄露,解决了业内最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让所有者安心、使用者开心。简单的理解,我认为它很像现在的P2P资金托管,托管后平台方不再可以恣意妄为。人工智能层面也快速布局,推出了超高性价比GPU、UAI-Inference、UAI-Train、UMAI等产品。

投入决定产出。UCloud现拥有900多名员工,其中500多位研发人员,6年100多款自主研发产品、50多项自主产权,不断夯实技术、打磨产品、提升服务。同时还在全球建设了24个数据中心,500+加速节点,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内客户掘金海外。

合作决定深度、广度。开放合作的时代,这是前提。本次大会上,UCloud的生态战略版图也再次扩张。其中,其与英特尔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升级,未来会将Intel硬件创新技术应用于云平台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多方面的能力优化中,同时联合研发,将AI、区块链加密技术应用至创新服务领域。

与此同时,UCloud与Cisco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集成思科的端解决方案、应用集成能力,以及UCloud完整的云端解决方案能力、大数据研发能力,针对全国范围内的物联网领域,在端-云-网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综上,UCloud同其它云服务商一样,在做着很多相同的事情,但更体现价值的明显是在差异化之处。

总结

6年、8万用户,UCloud一路走来应该说并不容易。而放眼未来,其还可能遇到更多问题、更多阻击。但就如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所讲,“对于独立公司,从历史的维度看,最重要的还是能否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只要做到极致,就可以生存、可以发展”。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UCloud,差异化无疑是其一直坚守的东西,而这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