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报道,智能系统和算法将冲击低端和重复性工作,比如优步司机、会计、甚至是律师的工作。但是,我们往往认为,那些所谓的“创造性”职业,比如设计和艺术,始终需要人的参与。毕竟,计算机不具备创造力——可是,真是这样么?

何为创造力?

创造力的定义在过去几个世纪不断演变。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力常常被视为神的特权。在《理想国》中,有人问柏拉图:“我们能说,画家创造了点什么吗?”,他答道:“当然不能,画家所做的,不过是模仿。”直到20世纪,人们才接受创造力在艺术之外的领域也是适用的,这更新了创造力的定义,这一定义现在广为接受。当前,许多人认为创造力就是探索、实施新想法的行为;这种行为无论是在工作室还是在公司中都很常见。

然而,每当谈到AI,许多怀疑论者持柏拉图式观点,他们认为计算机只能执行设定好的行为,不能独立创造新事物。但是,这种观点很快受到了质疑,AI已经能够进行艺术和小说的创作,产品的设计,并且其成果可与人类创造的成果相媲美。虽然AI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但谁敢说,AI最终无法完全替代我们人类?

满足需求,实现文化相关性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确定一个想法或设计是否有可能成功并盈利,我们通常会考虑要满足可行性、续存性和需求这些要素。可行性和续存性常常是绝对性的,需要考虑到材料可用性、生产技术和利润边际等方面。但是,需求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无论采用哪种逻辑方式,想要计算或预测需求,都是近乎不可能的。

需求受无数文化趋势的影响,而这些文化趋势是同时发生并不断发展的。因此,我认为理解文化相关性并创造需求,通常是一项需要人类参与的事情;否则,用户接受该产品的几率会非常低。换句话说,计算机有可能创作,但是若没有人去阅读和欣赏,它对人类文化将无法造成任何影响。

人和机器

创造文化相关性和需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意味着,通常情况下,人类参与设计,AI从旁协助,能够大大加快创造过程。(当然,这不适用于机器在没有人类干预或是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创造的平行文化。)在某些情景下,科技可提供口头、视觉或其他刺激,推动我们的想法一步步实现,或是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方向。传播学理论中有 “期望破坏理论”这一概念,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一概念可以用来引入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这可能是AI将来的职责之一。

智能技术也使得我们能够在团队、公司乃至整个行业中以更加高效地方式记录、关联我们的创造过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他方法和思维方式。设想一下,AI系统在后台运行,不断将出现的项目和想法进行匹配,这是人力无法企及的。通过AI系统,我们能够更快、更全面地吸取他人失败或成功的经验,这大大促进了新的想法的产生。

因此,我们不应认为AI对设计师来说是一种威胁,相反,它有助于优化、简化我们的工作。设计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他们会扮演一种新的角色;但是这个新的角色具体是什么,现在我们大都无法预测。不过,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人类也是促成它实现的重要一环。

应对挑战

不用说,若要在设计过程中顺利应用AI,则需管理和控制无数来自文化、伦理和存在主义方面的挑战。而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隐私问题。要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 AI需要观察并详细记录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收集并整理这些信息。对此,我们能否接受?如果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怎么办?

另一个重要问题则回归到文化以及智能技术的引入对人类工作的影响。人类的工作状态受其情绪、人际关系、热情和努力的影响。当AI介入,人类工作状态有何变化?若我们的工作变得像iPod的音乐列表一样单调固定,这对人类在工作中的参与度和满足感有何影响?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化,变化的影响之大,甚至不亚于工业革命。这种变化将改变我们的生产率、工作方式、对创造力的定义,同时也将带来不计其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同工业革命时期一样,我们无需过分担心这一变化。机器在取代辛苦单调的工作的同时,更加大了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需求。这对设计师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来源:51C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