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信拥抱下一个十年,能否成为AI领航者?
作为国内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之一,网易云信从2015年推出首版IM能力,十年间携手企业开发者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让稳定通信从奢侈品变成了标配。
如今的网易云信已接入235万企业开发者,覆盖全球80万+注册应用,月均传递消息量超过3400亿条。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打磨,为万千用户带来了价值,获得了认可。
用网易云信总经理段毓铮的话说,过去十年,他们专注于修建一条让信息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这条路修得足够好,好到用户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里可能有人不理解,厂商卷一卷对用户而言不是挺好的吗?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到底他们是真的在优化,还是为了卷而卷?当性能明显达到瓶颈后,再去卷“五个9”还是“六个9”意义委实不大,重点在于未来该往哪走?
好消息是,当前大模型技术日渐成熟、硬件算力进一步提升、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出台,显而易见的风口之下,选择就在眼前。
我们也可以简单把这一战略转变的核心理解为,从“物理”升级为“心智”,不仅要让信息传到,更要让信息被理解、被感知、被使用。
核心还是“连接”。不过这一次,“连接”的手段不同,从IM+RTC单点技术扩展到AI核心技术;连接的目的不同,从物理传输到心智触达;连接交付也不同,从提供工具到提供“开箱即用的AI产品”。
出人意料的是,网易云信推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产品线,看起来更像是在做“产品”了。
一是To C的“感知之心”——主打情感Agent。
举个简单例子,目前市场上智能玩具的“七天退货率”普遍很高,这是为什么?其实答案就藏在题面上,因为不够智能,大多数产品都还停留在只交互不交流的阶段,用户的情感需求没有真正被满足,当然不买账。
网易云信提出情感陪伴工具演化的五段论,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都还停留在前两个阶段,这显然是不够的,未来要向懂场景、强关联、有个性、有自我的方向持续进化。
于是,网易云信的情感陪伴Agent顺势而出,它依托网易在游戏、音乐、社交、教育等领域的长期积累,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记住对话历史、识别用户情绪。比如,有了这个Agent加持的智能玩具熊会主动问孩子,“你昨天丢的作业本找到了吗”这种有记忆的对话,通过细节让玩具拥有温度。

比如在企业会议中,AI助手不仅能自动生成纪要,还能识别发言人的角色,追踪任务分工和截止日期,自主分析风险与机会,直接把决策的效率和质量拉满。
更典型的是招投标场景。面对数万字的标准文件,AI审查助手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形式审查、风险提示,还能记住关键信息和易错点,形成专属知识库,将专家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当然,网易云信创造这些数字员工并不是为了替代人类,而是成为企业的组织记忆,让知识沉淀和流程优化变得更简单,打破AI工具的不好用壁垒。
对网易云信而言,这不是“一拍脑袋”而定的事情,也不是“蹭”AI风口,而是在传统融合通信“泥潭”的自我救赎,是仰望未来10年的“再出发。”
锚定个人消费与企业生产力细分赛道,其实是在 AI 浪潮中选择了更具确定性的突围路径。这种清醒的态度也贯穿了战略、框架与表现全层面:
在战略层面,它避开与大厂争夺入口级产品的红海,转而扎根垂直场景做深做透;在框架层面,不搞颠覆性改造,聚焦开箱即用的轻量化方案,降低企业接入门槛;在表现层面,拒绝技术炫技,所有动作都围绕解决实际业务痛点展开。
这种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加上十年服务企业客户的经验,让它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对比纯粹的AI厂商,它手握更稳定的 IM+RTC“底盘”,能确保 AI 交互所需的实时通信流畅落地,避免智能技术“空转”;对比传统通信厂商,它更懂用户需求本质,可快速让 AI 应用匹配行业痛点,规避技术堆砌,直击问题核心。
当然,转型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要求持续跟进研发,企业定制化需求带来交付压力,细分场景的深耕需要长期投入,客户对 AI 价值的认知也需逐步培育,这些都是必须跨越的障碍。
但网易云信的动作,早已让转型目标脱离空喊口号的范畴。无论是联合浙江大学深耕情感计算跨学科研发,提前锁定核心技术壁垒;还是采用“小步快跑”的迭代模式,在儿童教育硬件、文旅文创等垂直领域打造标杆案例,让“通信+AI”方案具象化落地;又或者开放免费试用通道联动开发者与企业,在收集真实需求反哺产品优化的同时,扩大技术落地的行业覆盖面,它正在通过“技术储备+场景验证+生态共建”的三维路径,为转型铺路。
前路虽然很难,但段毓铮对此充满信心。网易云信目标明确,未来三到五年,推动AI新业务营收占比达到50%,与传统融合通信业务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
网易云信凭什么有这样的转型底气?
事实上,面对AI的星辰大海,惟有勇气是不够的。网易云信的核心是“以技术为本”,脚踏实地,牢牢把控技术细节,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加上网易系不贪快、不冒进的文化风格,一年一基础,三年一台阶,蜕变就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理论研究、产品架构、人员变革、客户经营、上下游协同等等,千头万绪从头越,慢下来,会更快。
期待下一个十年,网易云信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