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分析大模型原创的必要性
可以进一步推论,如果某些大模型在测试中不出现这个BUG,大概率有三个原因。
第三类认知偏差是,自主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企业没时间没精力没人才去搞这个。如果这是小公司的理由,我们还能理解。但如果这是大公司的理由,则显得“急功近利”。在创新体系中,一般以20%的公司精力孵化一个新项目,不求速成,只求日拱一卒。而且有了原创技术的加持,只要能寻找到合适的商业路径,就容易形成独立的商业化闭环,完全反哺技术原创,让“中国原创”走得更远,形成生态。
实际上,华为鸿蒙5.0已经给业内做出了榜样。尽管在过去6年中,华为鸿蒙这条道路走得很艰辛,投入百亿研发费用以及每年万人团队,但最终鸿蒙5.0实现全栈自研和自主可控。央视新闻在社交媒体上为其“点赞”,强调没有自主操作系统就意味着“被卡脖子”。
AI对社会的影响远远高于安卓,如听任根植于国外开源底层的大模型占领渗透中国市场,那么如果再被迫切换“本土原创”大模型时,其难度将远远大于鸿蒙替换安卓。
所以,在当前大模型还没有全面渗透的当下,最好的办法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当然,世界上只有华为一家可以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不计价成本“压强式”投入获得成功。要想在大模型领域走出“自主创新”之路,单纯靠一家或者几家创新公司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所有立志于中国大模型技术原创的公司,相互支持,以“自主可控”生态圈的群体力量,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中国特色的“原创大模型”,从而立足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