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被誉为基础软件皇冠上的明珠。

在数字社会,不论是扫码点餐、查询健康码还是存取款等,均有赖于底层数据库的支持。可以说,数据库是一切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尤其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数据库已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底座,其产业发展关乎国家科技战略全局,也是IT厂商必经之路,更是有志于成为新基建领导者厂商的必争之地。

在过去几十年,国内数据库一直在国外厂商的“阴影下”模仿性创新。但随着中国自身产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场景、新安全的带动下,国产数据库暗潮涌动,正在酝酿一场变革。

打破格局,自研才是出路

上世纪70年代末,数据库理论和产品正式传入国内,中国数据库迎来了发展起点。

彼时,距离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诞生,已过去10余年。由于中国IT基础薄弱,各行各业的信息化也刚刚起步,全行业百废待兴,中国数据库技术很难赶上有着数万工程师的国外老牌企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数据库厂商一直不温不火。

即使在21世纪初期,国产数据库依旧发展羸弱,一度流传着“造不如买”的说法。的确,与可以预见的自主创新坎坷相比,直接“拿来”低成本、高使用价值的产品更为诱人,而且“安全、自主创新”并非是行业客户的首要选择,“用起来”才是最关键的。

但现实是,容易走的路是下坡路,核心技术没有捷径。尤其是近几年的形势,让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坚持自主创新,是彻底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的唯一途径。并且,随着大数据上升至国家战略,信创、国产化替代、自主创新等大力推进,国产数据库厂商迎来发展契机。

一时间,国产数据库厂商增加到近百家,数据库产品超过130款。国产数据库市场总量扩大、产品类型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注重理论原创、内核技术全自研,将重点放在如何实现低成本、安全可控、以及高效率的迁移替代等方面。

自研数据库遍地开花,中国数据库市场好不热闹。

技术加码,数据库厂商趁热打铁

第三方产业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数据库市场规模约为300-400亿元/年,国产数据库替换市场总体存量规模约为3000亿元。在整个行业利好大潮下,国产数据库正在茁壮成长。

而整个成长过程中,国产数据库厂商主要面临两大考验:原有数据库迁移改造和新技术融合。

以传统企业数据库改造为例,大致可划分为架构选型、研发测试、系统验证、系统上线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又会细分出诸多问题,比如企业内部多数据库产品并存、迁移过程成本过高、新系统不稳定等,均是难关。

对于某些场景来说,数据库迁移改造可以满足“安全、自主创新、新场景”的需求。但在一些细分领域,或者是新场景下,迁移改造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必须要考虑与“云原生、容器、人工智能、边缘、5G”甚至与 “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相融合。

数据库正朝着分布式、多模、云原生、HTAP等方向发展。

同时还能看到另外一个趋势,国产数据库厂商推动数据库向云端迁移。云原生数据库,是为了应用全面在云上运行设计的。它代表着应用从设计环节就要考虑到云环境,可以提供数据库服务开箱即用、高可扩展性、弹性和简化管理等多项能力。

把脉行业需求,抓好场景落地

在政策引领、新技术带动之下,行业对数据库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以信创改革大潮为契机,政务机关等率先“试水”国产数据库,在选型方面已经开始倾向国产数据库,经过这一两年的试点,初获成功。“安全、可信”成为关键词,这大大增强了国产数据库的信心。

2020年左右,金融行业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将“安全、自主可控”落在实处,科技创新成为主旋律。相比其他行业,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关键支撑,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对风险的容忍程度更低、安全要求更高,向来倡导“无损运维”。

兼具高并发、高安全等级要求的金融行业等对国产数据库的肯定,无疑增加了全行业的信心。这要求IT设备服务商从底层就要考虑如何与数据库兼容,包括业内主流的“端+云+网”、全栈全场景、安全可控、开放融合等诸多要素。

举一个例子:在互联网、新消费、工业互联网新场景下,传统数据库无法有效解决高并发读写、海量数据处理、数据结构不统一等问题,亟需新技术的再造,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整个过程就好比建房子,传统数据库是地基,新场景的需求是不同的建筑风格,这就必须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一味”固守在原有数据库中。

在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国产数据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应用在党政、金融、电信、交通等诸多行业领域。新场景、新消费、新服务正在加速国产数据库的发展。

运营商首个云原生数据库,继续升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谁家的数据库更适合中国市场?

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据库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软件,从研发到成熟应用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长期工程,如果没有技术储备、没有雄厚的人才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没有对底层技术的理解,没有对前瞻性技术的把握,很难做出符合行业需求的数据库产品。

以IDC的数据为证,2021下半年中国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市场规模为15.8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其中,公有云关系型数据库规模8.7亿美元,同比增长48.7%。可谓竞争激烈,市场活跃。

目前,国内厂商可分为传统数据库厂商、新兴厂商、云厂商等多种类型。

而在运营商领域,成为云计算头部厂商的天翼云,顺应时代趋势,早已经布局,创新推出自研TeleDB系列数据库,助力企业上云。

从技术层来讲,TeleDB系列数据库历经10年打磨,已研发核心PaaS技术20余项,获得核心专利技术16项,可承载7亿+用户。对于复杂业务场景的应对,TeleDB 展现出十八般武艺,极致安全、开箱即用、弹性扩展、自动运维……

特别是在“上云”普遍化的当下,天翼云于2021年底推出集高性能、高安全、高可用为一体的运营商首个云原生关系型数据库,将RTO从分钟级降到30秒之内,大幅度提升硬件资源利用率、降低存储成本,全面满足不同企业的应用需求。

在已试点的版本中,TeleDB云原生数据库依托容器化部署,隔离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效解决了数据库部署密度低、资源浪费等问题。技术上的升级也使得TeleDB数据库完成存算分离关键技术的攻坚,形成内存与计算、存储的三层解耦,极大地提升了扩展性和弹性。强大的功能和完整的生态体系同时保障快速部署、极致交付,让场景落地跟得上业务发展步伐。

既有技术积累,还有实践验证和落地,加上天翼云特有的“云网数智边端安一站式服务”优势,天翼云数据库已经具备全面亮剑的实力。

据悉,8月16日将举办天翼云TeleDB系列产品升级发布会。那么,天翼云对技术融合如分布式架构、融合数据库HTAP、云原生、高可用、弹性扩展、多活容灾是怎么看待的?对数据的可用性、易用性、安全性方面是如何保障的?在行业不断产生的新业务新场景下,天翼云又是如何落地的?有哪些最佳实践值得业内学习和探讨?未来三到五年,国产数据库的发展会走向何方?

也许,通过天翼云即将召开的产品升级发布会,就能知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