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华为云成为“全球5朵云”之一刷屏了,业内都在讨论华为云指向哪家,有啥实力。正好本人在现场。除了参与安排的采访环节之外,还和诸多华为人、媒体人私聊过这个大问题,有些观点呈现。

这里尽量以轻松的大白话阐述观点,不抠细节,不玩文字游戏。主要从产业角度出发,不涉及产品和技术。以下是正文。

云战略不是说着玩的

全局角度看,华为业务聚焦点在转移,战略在发生变化。

从2011年喊出云计算到如今,华为从运营商领域进入更广阔的企业市场和消费者领域。尽管现在运营商市场仍旧是华为主要的营收来源,但估计按照现有格局,未来几年,来自运营商体系的收入会稳定在60~70%,其他的收入将来自消费者业务和企业级业务,还有云。

这几块业务各有特点,短短几年内成为业内前几名。但是要放眼未来,增产多打粮食,怎么办?只有云。云对产业的变革才刚刚落地。

从行业属性看,华为从运营商扩大到消费者、企业级业务,如今进入全社会的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更广,目标群体更大。从产品形态看,从卖盒子到解决方案到服务(经营、运维)等形式在发生变化,组织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战略性延伸,进入不同领域和行业,是保证华为稳定营收的必要前提。

先定位业务(能卖什么),再优化组织流程和管理办法、营销措施(怎么卖),最后考虑绩效和盈利(长期利益)。这是华为的逻辑。不是说,因为市场广大,就要进入。巨大市场太多了,要看是否匹配华为的业务发展。

华为云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华为集团对新业务的重视,“压强式投入”和“聚焦”战略,一旦选择,就会不计成本投入,直到成功。如果不成功呢?那就继续呗。这个前提是,做大量战略研究,沙盘推演证明可行性型。如果在短时间不成功,那就换个思路继续推进。

这就是任正非说的,要多打粮食,增产;不能增产的政策就是错误的。要敢于在战略机会点上,聚集能量,实施饱和攻击。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背景,就像强调如今华为做云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是经过大量时间验证过的。不要看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看长远,要动态看,不要静态看。成立Cloud BU是符合华为集团战略目标,至少在3-5年不会做巨大调整。

进入市场晚了吗?

还有一种说法,华为投入云的时间晚了,没机会了。这个观点勉强同意。

这个说法的前提是,现在阿里云一年营收60亿,大概是中国公有云市场40%。华为云喊了多年,至今没啥大动静,从产品形态、行业影响、客户数目等来看。成立BU,投入2000人,营收较少,这怎么能和全球几朵云相比呢?

华为Cloud BU总裁 郑叶来

还说公有云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开始。华为在下半场进入的时间点不对,更没有空间了。

这些都勉强对。

如果非要给“上半场”定义的话,那只能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行业,以中小企业的上云、或者是互联网企业上云为标志。60亿占据40%市场,也就是中国一年IaaS市场不过1500亿元。另一个数据是,现在中国企业上云不超过5%,市场空间大有可为。

这是说,公有云市场是增量的,不是存量的。不是阿里云卖完,华为云就卖不动了。再说,在行业细分市场,还有腾讯云、Ucloud这些玩家。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数量多、贡献少、毛利低,大中型企业的的云市场才是未来。

上半场和下半场是针对某个特定消费人群或者行业的,公有云市场不适用这个概念。

要说华为云进入晚了,要和Google、微软、AWS相比较,要面向未来,而不是只看当下的中国公有云市场。目前除了阿里云和腾讯云之外,中国公有云活的都很艰难,一年营收10亿元就到了天花板。这个市场华为云会看上应该是因为看好未来,看好全球市场。

和阿里云有一场大战?

业内也经常把这两家公司相提并论,认为早晚有一场大战。仔细分析,就是关公战秦琼。

大概是说阿里云有互联网基因,成长快,跑得快,销售凶猛。华为基因是“狼性”,没有互联网基因。这种论断也是可笑的。

有互联网基因的大公司多的去了,BATJ和所谓的TMD,把云挂在嘴上喊了几年,做成功的有几家?全球排行来看,公有云四大之一微软云原本来有互联网基因?所以,互联网基因不是决定性因素,也是可以培养的。

要看整体的投入(长期)和决心、行动,还有技术、产品和覆盖的市场、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看两者的竞争,而不是抓住单一维度。

两者对云的决心都是坚定的,会长期投入;文化都是激进的,产品架构有所不同、技术底蕴不同、销售体系不同、贴近服务不同、覆盖的客户群暂时看有交叉的部分,你说这怎么打?就照面了几个回合,就已经有胜负?

两家的眼光不会这么短浅。与其抢夺对方的饭碗,不如进军尚未开拓的市场。那里的商业模更多样。回想几年前,没有云的时候,谁想到现在中小企业一下就能接受了?大型企业和集团的组织复杂,尤其是政务云的要求更多,两者多花点心思在如何服务客户上,比眼光放在对方身上强太多。

如果要说非要打,就要看谁对用户的价值大,谁的平台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生态概念。而不会单纯拼价格,那样很无趣。

和运营商关系开撕?

业内最喜欢看到华为云和运营商云开撕的事情,也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事情。可能吗?运营商给华为带来一年近3000亿的营收,华为现阶段敢甩开运营商直接竞争?

你要说,运营商领域,华为是垄断者,运营商没有议价空间,也不对。在中国这个特殊的体制下,以及全球的商业环境下,华为不可能得罪运营商。华为的竞争对手一旁看着呢,随时能扑上去。

那么说云这件事。只能怪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运营商体制、产品和运营不到位,反应太慢,市场一再空缺。我估计,华为和运营商都着急,那怎么办,一起想办法呗。

两者的关系就像是酒店连锁集团,共享一个品牌,为用户提供西餐还有中餐;有法式大餐还有意式大餐,还有中国八大菜系外加沙县小吃。互联网层面是互通的,数据则是遵从当地法律要求。

这就是华为云是华为自己的云+中国运营商的云+海外德电、西电等一起的云,是一个合作伙伴关系。一般连锁集团酒店下属有不同的品牌,是资本层面的合作;而华为云和运营商则是合作伙伴的角色,不存在竞争。

换句话说,就算以后市场发生变化,客户有选择和需求,大家把利益分配机制商量好就行。还是那句话,没必要老想着从合作伙伴手里抢多少粮食,要看大家一起合作能干多少事。

边合作边竞争 别犯错

华为云大规模进入市场是好事,带来竞争也是好事。这是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华为云能和竞争对手相互学习,真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这又不是单一品种的竞争,像服务器、网络和交换机这种硬件盒子,有你没我,是一个零和游戏。

产业链太长,生态具有多样性。华为云和微软云竞争,不妨碍微软把Office 365这类SaaS服务部署在华为云上;阿里云和华为云都视为对方为眼中钉,也不妨碍阿里云采购华为服务器和网络产品。单纯指云服务,也不妨碍以后某个客户同时使用阿里云和华为云,空间太大。

眼光要看长远。这一场由技术引发的变革中,ICT价值重心、产品和技术、销售模式在转移,产业持续动荡中。这一场变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没有绝对优势的领头羊,都是不断摸索中。这一过程可能还要5-10年才能水落石出。

本人一直认为,未来的市场必定是公有云的,混合云和私有云是过渡阶段。但这过程可能10年或者20年,云数据中心真正成为基础架构,节点的绿色节能、稳定性和易用性都达到了一个级别,安全、隐私等依靠技术手段和法律都不断完善,关键业务变得更敏捷,面向服务构建业务等,公有云就会成为全社会的基础架构。

这可以看一下银行的发展。从对公和对私角度来看,谁还会把钱存在自己手中?银行不但是存钱的地方,也是一个投资、金融交易的场所,功能在发生变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试问,全球大银行有几家?地方性银行有多少?这多多少少像如今公有云的发展。也就是说,未来全球公有云有那么几朵,不一定是华为所说的“五朵”;在这些巨头之下,还有各类细分的公有云。

华为看重的是这样的市场,这才会战略性的投入,不计成本的投入。

放眼未来,就会发现,现在的一切调整不过是一朵朵小浪花,没必要大惊小怪。现在这个云BU会不会进一步升级、调整,合并,都有可能。不过,着眼于现在,华为云一下能成为巨头这条路还远着呢。还要若干个阶段的奋斗。

华为最大优点在于反应灵敏,战斗力强。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所谓的后来者没啥问题,在产品打磨时,补足短板,采用跟随战略也没错。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着急,看着这么多吃瓜群众围上来观摩,乱了阵脚;别犯错,走一步稳定一步。多学习对方优秀地方,别盲目自大,少搞概念,多搞好技术在平台上的应用,输出能力,搞好内部关系和生态圈,这样,才有可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

再给5年时间,我看行。 ')}